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45年3月10日-1894年11月1日),史称亚历山大三世(英语:Alexander III),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在位),亚历山大二世次子。
亚历山大三世由于害怕被暗杀而经常住在首都郊外的行宫加特契纳,因此被称为“加特契纳的隐士”或“革命的俘虏”。即位初期采取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模棱两可的态度。实施地方长官制,破坏地方自治。限制大学自治权。对待异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迫害犹太人,占领中亚,和英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在来自丹麦的妻子的影响下(丹麦在普丹战争中败给普鲁士,被迫割让什勒斯维希-霍尔斯坦地区),对俾斯麦及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国产生反感。尽管此前的六位俄罗斯君主都为日耳曼血统,但是从亚历山大三世时代起,宫廷和贵族社会开始了斯拉夫化的进程。80年代末之后,因俄德关系恶化而亲近法国。他在位期间,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代,表面上欣欣向荣,但是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贫困,繁荣的基础是薄弱的。1894年因病去世。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 外文名 :Александр III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别名 :亚历山大三世(和平制造者)、加特契纳的隐士、革命的俘虏 国籍 :俄罗斯帝国 民族 :日耳曼人 出生地 :圣彼得堡-冬宫 出生日期 :1845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 :1894年11月1日 职业 :俄罗斯帝国皇帝 信仰 :东正教 主要成就 :巩固君主专制政体 王朝 :罗曼诺夫王朝 在位时间 :1881年3月13日—1894年11月1日 父亲 :亚历山大二世 继任者 :尼古拉二世 人物生平,早年婚姻,即位沙皇,在位期间,事故而亡,为政举措,调整政治,发展经济,外交政策,评价,家族成员, 人物生平 早年婚姻 1845年2月26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本来亚历山大二世已经将长子尼古拉立为皇储,但在1865年,尼古拉意外地从马背上摔下来,患重病离世。本来在这一年,计画好了尼古拉与丹麦公主玛丽·苏菲·弗雷德里卡·达格玛(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成婚。尼古拉在离世前不久,自知来日无多,特意嘱咐二弟亚历山大要娶达格玛公主为妻。亚历山大本已有了意中人,但是为了哥哥的遗愿,他只好做出许诺。 年轻时的亚历山大三世 即位沙皇 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皇储亚历山大继位,史称亚历山大三世,成为俄罗斯帝国的第十三位皇帝。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是在亚历山大二世开创的繁荣局面下开始的,亚历山大三世也无意树立新政,无意过多干涉实际政务。他采取了类似董事长式的治国方法:组织任命了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个智囊圈子,让这些人先对国家政务进行研究,拿出几个处理方案,然后报呈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后决定。 亚历山大三世 在位期间 由于有亚历山大二世屡遭行刺,最后丧命于人民意志党人的炸弹的教训,亚历山大三世和他周围的智囊们一致认为应当加强君主专制,对社会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1881年8月,在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之初,就颁布诏书,规定出了一系列强化社会治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明确宣布了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几种情况。此外还加大了对罢工、游行等活动的惩罚。鉴于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是自由思想的策源地,亚历山大三世取消了亚历山大二世给予大学的自治地位。但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体现了官僚统治集团的意愿。 亚历山大三世 在俄罗斯国内,革命运动的浪潮并未伴随着亚历山大三世加紧君主专制而有所消减。革命意志党人仍在从事秘密暗杀等恐怖主义活动,并计画在1887年3月1日这一天,行刺亚历山大三世。但是警察机关及时察觉了人民意志党人的活动,在他们计画开始实施前,就逮捕了所有的刺杀行动参与者。经法庭判决,所有参与者被判绞刑。亚历山大三世宣布,将对忏悔者实行大赦,赦免他们的罪行。但是还是有五名人民意志党人拒绝忏悔,主动走上绞刑架。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年轻人,即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 事故而亡 1888年10月的一天,在离哈尔科夫不远的一个名叫博尔基的小站附近,因铁路工作人员失误,造成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列出轨。事故造成23人死亡,19人受伤。沙皇全家安然无恙,但亚历山大三世在帮助家属脱险时受风,加上事故造成的心理阴影,亚历山大三世患病。此后他开始暗中酗酒,逐渐地远离国政。 1894年 10月20日,亚历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三世的遗容 为政举措 调整政治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对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做出了重大调整。首先,取消了原有的缙绅会议联席管理制度。本来在地方,缙绅会议属于地方自治机构,吸收了除贵族和官僚阶层以外的知识分子、商人、乡绅、工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哥萨克等社会阶层,各处缙绅会议的长官组成的联席管理有一定的政务处理权。但在法务部的坚持下,缙绅会议联席制度被地方法院取代,地方法院除司法权以外,还获得了行政权力,警察机关也被划到地方法院管辖之下。这样司法体系基本上控制了地方自治。 亚历山大三世 其次,在缙绅会议联系制度被取消后,又进一步地开始取消缙绅会议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总督的直接执政,把各地总督的许可权扩大到总揽一方军政的程度。本来缙绅会议作为地方自治机构,还负担参政和议政等监督政务执行的任务,这样一来总督有权推翻或者更改缙绅会议的决定,缙绅会议在实际上丧失了存在价值。 最后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重新审定地方行政秩序,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贵族和官僚阶层的发言权。 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现实:他对法务部制定的政策不满意,提出在地方要行政和司法分立,但遭到了法务部的反对。亚历山大三世最终还是屈从了官僚集团的压力。 发展经济 亚历山大三世很重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自1880年开始,根据亚历山大三世主持制定的经济发展计画,俄罗斯开始高速大规模的工业化。也就是在亚历山大三世期间,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顶峰,不但在军事上,也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是由于俄罗斯上层统治集团推行的逆向改革措施,钳制了思想发展,严重阻碍了教育普及,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加速社会阶层对立,为最后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和内战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打下了伏笔。 外交政策 在外交方面,亚历山大三世积极推行泛斯拉夫主义,这当然和俄罗斯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有关。俄罗斯推行的泛斯拉夫主义有很强的外交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巴尔干半岛和黑海沿岸,这显然是为了扩大俄罗斯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巩固俄罗斯在斯拉夫民族居住区的统治地位。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政策一方面对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促进当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消极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俄罗斯为了争夺塞尔维亚,1914年对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次战争正是俄罗斯国内爆发革命的导火索。 亚历山大三世 除了奥匈帝国以外,和俄罗斯逐鹿巴尔干的还有德意志帝国。德国一直希望获得一个地中海的暖港,打通北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通道,拦腰将欧洲切断,所以加快了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扩张势头,在1887年把亲德的科堡王朝扶上保加利亚王位。俄罗斯在这一轮的地缘政治争夺中败给了德国,于是转而与法国结盟,俄法两国签订了秘密反德条约,为欧洲协约国集团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总体上,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俄罗斯是和欧洲在文化和经济上最为接近的时期,欧洲和俄罗斯之间有相互的认同感,而且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完全可以不用武力,只通过外交努力即可实现政治意图。亚历山大三世在外交事务上最著名,也是底气十足的一句话就是:俄国沙皇还在钓鱼,欧洲暂时可以等著(有一次亚历山大三世在度假休息时去钓鱼,负责欧洲事务的臣属跑来向亚历山大三世汇报紧急公务,亚历山大三世说出了这句话)。可以说,亚历山大三世是俄罗斯十九世纪历史上最强大的统治者。 油画《上帝保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家人遇见基督 在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只发动了一次对外战争:斯科别列夫指挥的小规模的梅尔夫绿洲之战。梅尔夫是位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一个绿洲城市,在中国汉代文献中称为马雷,南北朝时文献又作末国,元代文献中则将此地称作麻里兀,或作马兰。在梅尔夫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评价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期间,俄罗斯在总体上持续了繁荣和高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各项具有划时代意义改革政策的余荫。亚历山大三世没能把此前的各项经济、行政和司法制度改革推行到底,面对庞大的贵族官僚集团,被迫采取妥协态度,单方面加强集权统治,最终导致社会隐患不断放大,成为俄罗斯帝国崩溃的深层原因。 身材高大的亚历山大三世 家族成员 亚历山大迎娶了的丹麦公主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两人有四子两女: 1893年的亚历山大三世全家福 尼古拉二世(1868-1918),1894年与黑森-莱茵的维多利亚·阿历克丝·海伦娜·露易丝·比阿特丽丝公主(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结婚,有一子四女。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1869-1870),死于脑膜炎。 乔治·亚历山德罗维奇(1871-1899),28岁死于肺痨,未婚。 谢妮亚·亚历山德罗芙娜(1875-1960),1894年与堂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大公结婚,有六子一女。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1878-1918),贵庶通婚,有一子。 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1882-1960),两次婚姻。
《反馈》最后结局是因为企业无法交工,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处理。
《反馈》是1978年上映的苏联电影,由Viktor Tregubovich执导的剧情片,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和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出演。
该片讲述了州委书记奥库涅夫好大喜功,信任了一个惯会弄虚作假的建筑托拉斯经理努尔科夫,最终失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的故事。
剧情简介:
州委书记奥库涅夫好大喜功,信任了一个惯会弄虚作假的建筑托拉斯经理努尔科夫。为了迎合奥库涅夫提出的“挖掘潜力”的指示,努尔科夫擅自改变原订计划,企图造成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的假象。
而达到冒领奖金,骗取高位的目的,这样就会损失200万卢布。托拉斯所在市发现了问题,但奥库涅夫反而帮助努尔科夫进行掩饰,进而打击向领导揭发问题的中下级干部,使得已造成的巨大损失无法挽回。
一、苏共领导: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里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前),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十九大结束后)
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苏共中央书记)
3、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4、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5、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6、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 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二、国家元首
1. 列甫"波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1917年11月21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2. 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斯维尔德洛夫1917年11月21日—1919年3月16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弗拉基米尔斯基 1919年3月16日—1919年3月30日 (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4.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加里宁 1919年12月30日—1938年7月19日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为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5.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1946年5月9日—1953年3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6. 克莱门特•叶夫罗莫维奇• 伏罗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196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7.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1964年7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8.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1964年7月5日—1965年1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9. 尼古拉•维克托罗维奇•波德戈尔内 1965年12月9日—1977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0.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1.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1983年6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2.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 安德罗波夫 1983年6月16日—1984年2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3.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1984年4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4.康斯坦丁•乌斯蒂诺维奇•契尔年科 1984年4月11日—1985年3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5.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1985年7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6.安德列•安德列耶维奇•葛罗米柯 1985年7月27日—1988年8月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7.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1988年8月1日—1989年5月25日(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为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为苏联总统)
三、政府首脑
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1917年11月8日—1924年1月23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2、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李可夫 1924年1月23日—1930年12月19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3、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
4、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员会会议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为部长会议主席)
5、格里高利•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1955年2月8日(部长会议主席)
6、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 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部长会议主席)
7、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958年3月27日—1964年10月15日 (部长会议主席)
8、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1980年10月23日 (部长会议主席)
9、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1980年10月23日—1985年9月27日(部长会议主席)
10、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1991年1月14日(部长会议主席)
11、瓦连京•谢尔盖耶维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1991年8月24日(苏联总理)
你好,可能是电影《解放3:主攻方向》 相关段落:”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主演: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地区:苏联 / 东德 / 波兰
上映:1971-06-25(东德)
《卡拉玛佐夫兄弟》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69 彩色片 207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导:伊凡·培利耶夫(根据费·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
摄影:谢尔盖·沃朗斯基 主要演员: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饰德米特里) 基里尔·拉甫洛夫(饰伊凡) 安德烈伊·米亚柯夫(饰阿廖沙) 柳德米拉·培利耶娃(饰格鲁申卡)
【剧情简介】
19世纪中下叶旧俄罗斯社会处于非常的大动荡时期,宗法制村社那落后、封闭的生活方式,与带有严重先天不足的新生资本主义既相对立、又相融合:维护朴实的基督博爱民族精神的小农思想与残害人们道德和心灵的私有观念,围绕着宗教信仰的翻覆展开了一系列金钱、美色、犯罪、谋杀的斗争……卡拉玛佐夫家族所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即是社会大舞台的缩影。
老卡拉玛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豪门富户、靠打诨逗趣糊口的丑角。后来靠妻子的财产发家,拥有十万家私。先后两房妻子都被他折磨致死。三个儿子都被父亲赶出家门,长大成人后陆续回到故乡,在金钱和美女的争夺上同父亲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大儿子德米特里由于爱上了父亲的年轻情妇——风流女人格鲁申卡而跟父亲争风吃醋,矛盾激化,德米特里一再扬言要杀死老色鬼。二儿子伊凡憎恨父亲,也同时憎恨哥哥。因为他爱上了哥哥的未婚妻卡捷琳娜那个德米特里当年在军队曾以救其父为代价、试图玷污其声誉的女人。伊凡希望父亲和哥哥在撕杀中“一个恶棍把另一个恶棍吃掉”,只要父亲一死,他不仅可得一笔遗产,而且由于哥哥娶了格鲁申卡,他可以娶卡捷琳娜。小儿子阿廖沙自幼笃信基督,在修道院随佐西玛长 *** 教,又奔波于兄长与父亲之间,希望用基督精神感化他们以从善,消除为金钱美女的争斗。还有一个老卡拉玛佐夫奸污疯女所生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虽然是这个家庭的奴仆,却总梦想杀死老头子卷款逃到巴黎开饭馆。他的贪婪、卑鄙、狠毒继承了老卡拉玛佐夫的血缘气质。
于是卡拉玛佐夫兄弟演出了一场谋杀生父的悲剧:卡捷琳娜委托德米特里往莫斯科寄3000卢布,而后者反而带着格鲁申卡外出把钱挥霍掉。德米特里求阿廖沙向父亲要3000卢布归还卡捷琳娜,遭父亲拒绝。此时他听斯麦尔佳科夫说老头子特意包好3000卢布等待格鲁申卡来幽会时送给她。老头子为了幽会不受十扰,打发伊凡外出卖森林。伊凡临行时,斯麦尔佳科夫暗示,此间老头子可能要出事。那天晚上,德米特里妒火中烧,直奔老头子家,没找到格鲁申卡,越墙而走,路遇老仆人格里高利,随手举锤将其打伤,又去寻找格鲁申卡。斯麦尔佳科夫趁机溜进老头子房里将其杀死,又将3000卢布拿走以制造假现场,然后回屋装作癫痫发作狂呼乱吼。被惊动的女仆发现主人死在地上,便同苏醒过来的格里高利一起去警察局告发。在另一个小县城警察逮捕了正与格鲁申卡寻欢作乐的德米特里。伊凡回来后三次找斯麦尔佳科夫谈话,后者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强调这一犯罪是曾经得到过伊凡默许乃至鼓励的。斯麦尔佳科夫将3000赃款交予伊凡,送走他后自己上吊自杀了。法庭开审时卡捷琳娜出于嫉妒和报复心理提交法庭德米特里的一封扬言要杀父的信。尽管阿廖沙断定大哥不是凶手,却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伊凡虽供出真情却被法庭否决,理由是斯麦尔佳科夫已死,查无实据,3000卢布无法证明是赃款,伊凡经医生诊断,因为内疚自责而患了神经病,证词无效。最后法庭判处德米特里20年苦役。德米特里虽一直否认自己是凶手,但他承认自己良心上有罪,甘愿无辜受罚以洗涤灵魂上的罪恶。格鲁申卡侠义肝胆,毅然陪同德米特里去西伯利亚服役……她和德米特里都得到了良心上的新生,而阿廖沙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叛逆了他热衷宣扬的上帝……
【鉴赏】
本片是根据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原著改编的。陀氏原著的魅力正如法国作家加谬所说:“还没有人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赋予荒诞的世界以如此令人亲切和痛苦的魔力。”与陀氏同期及其后的世界著名作家几乎都有过对陀氏作品的肯定性评价。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和日本都曾大规模地掀起过陀氏热。1971年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150周年之际,仅《卡拉玛佐夫兄弟》 一书当年在苏联就发行50万册。该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带有一生创作总结性的作品。这部卷帙浩繁、百余万言的巨著在作家心中酝酿长达30年之久。它所提出来的是有关人类灵魂命运的问题,围绕着宗教信仰的矛盾展开一系列有关金钱、美色、凶杀、犯罪的社会生活画卷。整部作品的哲理构思、信仰矛盾,每 一个具体人物的性格,都是作者自身思想、信仰和内心世界的再现,他的亲属或他本人性格各个侧面的再现。
对这样一部巨著,泛泛之辈的编导是难以驾驭的。而著名导演培利耶夫的条件恰恰得天独厚:他早年有丰富的艰苦战争年代的阅历,曾就学于专科表演专业和编剧专业、24岁起便担任导演助理,集编、导、演的才能于一身,那时就已显示出他对于怪诞风格的偏爱和幽默的天才。培利耶夫的艺术天才成熟地表现在昂奋、热烈、富有力度的性格塑造上,尤其是那种极其鲜明、强烈、风暴般的 *** 和浓郁醉人的抒情诗意——这种审美倾向恰恰与陀氏笔下的性格不谋而合,于是他如鱼得水,接连编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系列作品: 《 *** 》(1958)、《白夜》(1960)直至这部巨著。培利耶夫的艺术天才在这几部影片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最高的体现。1969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曾追奖培利耶夫(逝后)对苏联电影艺术事业的卓绝贡献。
培利耶夫忠实地沿着原著精神的轨迹,以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电影语汇将《卡拉玛佐夫兄弟》在银幕上进行了丰富的再创造。他并没有热衷于表现凶杀案件的预谋、经过和法庭调查等等详细的情节,而是着力于突出几组互反互补的典型人物之间的鲜明对比关系,通过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来渲染浓郁复杂的宗教情绪,体现人性善恶的矛盾斗争。
首先,导演在表现完全反面的人物老卡拉玛佐夫和斯麦尔佳科夫时,并未受到对人物硬性定性的影响,不是将他们表现成纯粹的恶棍,而是注重发掘他们身上那偶尔发光的人性因素。比如老卡拉玛佐夫在几次接待小儿子阿廖沙时,眼神里流露出对这个最无心争夺他财产的孩子的温和的爱。而每当他在饭桌上同阿廖沙谈话时,仿佛被阿廖沙的善所感化,向阿廖沙吐露内心所深深感到受折磨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上帝……当阿廖沙临离开时,他也显出父亲对儿子的依恋之情,伤感地拥抱他。这与他对大儿子德米特里的大打出手,完全是两种态度。斯麦尔佳科夫也如此,当他杀父之后伊凡找他谈话时,他虽然不无报复心意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谴责了伊凡的暗示,但当他向女仆诉说想到巴黎开饭馆的愿望时,脸上也流露出正常人追求美好、独立、自由生活的愿望。这样的处理与两个恶棍最终一个杀人一个被杀的结局并不矛盾,反而增加了人物性格的色彩层次,使人感到人间的败类再恶也是人,在否定这种丰满而合乎情理的反面角色时,引起人们对于人性善恶的深沉思索。与上面一组反面人物相对仗的是阿廖沙和佐西马长老。导演将这两个人物从外貌到内心再到举止,都设计得安祥、虔诚、宽厚而美好。影片中对阿廖沙的表情经常使用特写镜头,从远距离拉近后就使用静止的肖像式画面:阿廖沙纯洁得像透明的雾一样,那总是微微向前倾的脖子和那一双闪着脱尘光泽的明眸,还有那头细细软软的鬈发,俨然是一个人间的活基督。在整部影片中,阿廖沙的话极少,基本是沉默的,而一旦他启口,那简约的几个字又有千钧之力。当伊凡讲完了地主叫他的恶狗当着母亲的面将其孩子活活撕碎的故事时,阿廖沙以“枪毙”两个字作了回答,他眼神中的愕然已表现出他胸中忍耐宽恕的王国已被伊凡那人道主义的呼声震开了裂口。
在正、反两组人物中间游离的德米特里和伊凡——内心信仰矛盾和人性善恶斗争极其激烈的典型性格,是导演着墨较多的两个人物。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原著中的寓意里,“卡拉玛佐夫气质”,正丰富地体现在这两个人物身上。28岁的德米特里,秉性狂热冲动而无所顾忌,既慷慨坦率、富于 *** ,又纵欲纵恶、恣肆无度。他的座右铭是“……如果我要掉进深渊的话,那就索性头朝地、脚朝天,一直掉下去……”。导演将德米特里创造成哥萨克那种强悍、勇猛、英俊而又狠毒的性格形象。影片中的德米特里自始至终都是躁动不安的。他永远在行动着、追求着,爱时狂热地爱,恨时拼命地恨;有胆量作恶,良心发现后又勇于承当。他几次对格鲁申卡和阿廖沙倾诉:“美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因为无从捉摸……从圣母玛利亚的理想开始,而以所多玛城(即淫欲的象征)的愿望告终……美是在所多玛城里吗?可怕的美也是神秘的东西……这里,魔鬼同上帝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导演通过德米特里的倾诉,将整部影片中的宗教主题、卡拉玛佐夫气质的内涵,以关于美的精粹笔墨,淋漓酣畅地体现了出来。伊凡与德米特里是一种性格上的互补关系,与德米特里表现在行动中不同,伊凡主要是在内心里体现灵魂中两个对立面的斗争。他在影片中是沉郁的,永远在思索着、矛盾着。伊凡痛苦的根源在于,他对生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无限绝对的爱,而残酷的现实和命运对于这爱又难以酬偿,因此他陷入无限的绝望,愤慨地得出以恶抗恶的结论,成为斯麦尔佳科夫弑父的纵恿者。
与德米特里和伊凡这组人物横向联系的是两位女性:格鲁申卡和卡捷琳娜。她们都属于一种天赋极优美、资质极高、有教养而勇于在恶运中扭曲反抗的气质。显然,这两位女性是《 *** 》中女主角娜斯塔西亚性格的延伸。卡捷琳娜被未婚夫抛弃,却始终旧情不易,对德米特里爱上格鲁申卡妒火中烧。影片中的卡捷琳娜清高而神经质,喋喋不休地呢喃着,总是一张似笑非笑、瞬息万变的面孔。她爱得热烈,恨得疯狂,咀嚼自己的痛苦,玩弄自己的创伤,在自己折磨自己的过程中来攫取报复心理的满足。在整部影片中,导演着墨最多、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当数格鲁申卡。饰演格鲁申卡的女演员柳德米拉·培利耶娃,是培利耶夫实际生活中的妻子。她曾成功地饰演了《白夜》中的娜斯金卡,娜斯金卡是个纯洁、善良、梦幻般的富于感情的少女,而格鲁申卡一角则与之迥然不同。按照原作精神,格鲁申卡延袭了《 *** 》中娜斯塔西亚的外貌特征。深棕色头发和黑眼睛,身段丰满而窈窕,高傲,狡黠,极富女性魅力,又聪颖,感情丰富而浪荡。她一方面离不开富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恼恨拿她当玩物的男人。影片中她有四处非常精彩的表演,显然比原著中所描绘的色彩更深重,味道更醇厚。第一处是当她在卡捷琳娜家里,初始显得那么宽厚随和,又突然变脸为尖酸刻薄,不仅唇枪舌剑,而且下眼睑微微向上耸起,那一脸的冷峻、轻蔑和恶毒,令人想到摄政女皇的高傲和威严。第二处是与德米特里在酒店里寻欢作乐,那一身的妖冶气息,她的活泼,她的媚态,全在那茨冈式的歌舞中显现出来了。在狂欢纵饮中,她的眼神里常常闪烁出深深的悲哀和痛苦,并时时伴有丝丝的麻木和冷漠,这是用一醉方休的方法来麻痹她那为寻求高尚美好生活不可得而产生的痛苦。第三处是在她自己家里,当阿廖沙来访时,格鲁申卡径直坐在了阿廖沙的腿上,弄得这个修行人不知所措中又显出对初次发现女性美的欣喜。格鲁申卡本意中有挑逗阿廖沙的成分,但看到阿廖沙待人的诚挚和金子般纯洁的心时,她被深深地震动了,仿佛唤起了良知。她在阿廖沙的感召下感到了内疚、自责,并转而崇拜上帝,想从虔诚的信仰中使自己污秽、痛苦的灵魂得到拯救。第四处是全片最 *** 的部分:当法庭已宣判德米特里服刑西伯利亚后,格鲁申卡全身黑装,脸上闪着新生的信仰光辉,勇敢侠义地陪德米特里去服刑。她的眼神里充溢着安祥和悲壮,一回头,手将长长的黑围巾撩上肩膀,这一动作显出了女性特有的决心和毅力。格鲁申卡的表演大大超出了原著所提供的信息,这说明导演和演员已经深深地悟出了原著作者关于女性审美观的特质:在病态的狂热中糅和了美与丑、高尚与纵欲的矛盾。这种变形美一反人们审美习惯中的和谐律,但恰恰是这种非和谐的变形突现了反抗、叛逆、不屈不挠的女性力度的美,因而延伸了争取实现成为高尚人的价值的伦理美,从而强化了甘愿以受难、自殉来酬理想这一深刻的悲壮美。显然,培利耶夫和柳德米拉在实际生活中的结合,映射出他们在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电影艺术化这一共同的事业追求上,有着高度一致的协同性。尽管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但柳德米拉也同培利耶夫一样,在饰演陀氏作品中的女主角时,如鱼得水,找到了全面发挥自己表演才能的广阔天地。然而不幸的是,导演于1967年拍完第二部后就溘然长逝,第三部是在导演总体构思的指引下由主要演员集体默契配合完成的,而第三部又是整部影片中最光彩夺目的部分,这体现出主要演员群体已经透入精髓地理解、把握了作家精神和导演旨意。尤其是柳德米拉,她在第三部中演得那么入魂入魄,那欢言中的痛苦,那临行前的凄怆悲壮,无疑和她失去了丈夫又强忍悲痛、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拍完影片的真情实感大有关系。
本片虽然采取的是现实主义手法,但导演很适度地把握了全片的宗教氛围和心理变态的色彩。影片一开头,就是宏伟的俄罗斯基督大教堂。高大、肃穆、壮丽的外部景观直接震撼着观众的心。接着镜头转入教堂内部,那一幅幅壁画细部的推移在金黄调子的笼罩下将人引入圣经的巡礼中……当镜头由下而上直入尖峭陡立的教堂拱顶时,仿佛要将人的灵魂吸进天穹……这不仅贴切地展现出原著作者那“精神大教堂”的抽象形象,也以无声的画面语汇将神秘的宗教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全片中所有人物的对话几乎都离不开“是否有上帝?”的话题,而且无论是哪一组人物,都被这种内心矛盾折磨得神经兮兮:老卡拉玛佐夫是肆虐狂、色情狂、迫害狂;斯麦尔佳科夫是癫狂;德米特里是躁动狂和占有狂;伊凡是阴郁症;阿廖沙是痴迷;卡捷琳娜是自虐、嫉妒和歇斯底里;格鲁申卡是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态人物,由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非常的强烈和极端,因此会漫游那正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影片中的人物对宗教问题的讨论、争论和倾诉,都似乎是在一种半梦幻的状态中进行的。这种介乎病态和正常人之间的变态色彩更加浓了影片的宗教气息。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原著只注重人的内心活动描写,很少有外貌、表情、动作这些细节的描述,而导演和演员们的成功创作就在于,紧紧抓住了原著的宗教灵魂,从各个角度展开其丰满的具体形象的塑造 。
培利耶夫对本片的结构安排也别具匠心。影片共分三部。第一部充分展示了人物性格,将矛盾推出来但不予展开,给观众以 一种紧张的心理期待。第二部是沉闷、冗长的对话,不同观点的争论,不免令人感到枯燥、单调,当观众的耐心达到临界点的时候,那些有趣的情节纷至沓来,凶杀案扑朔迷离,作案过程闪闪烁烁,以极短的心理时间跨越侦察、逮捕,气氛急转直上,一下推至顶端:最后的 *** 来得突然,爆发得急促,结束得出乎意外地短暂。法庭上开始似乎对德米特里有利,当卡捷琳娜醋意大发拿出伪信证,很快地法官宣判了德米特里的杀人罪。而德米特里从暴跳反抗、拒不认罪到突然甘心蒙受不公、代人受过而引颈承难,又是一个离奇的逆转。紧接着是终场景:寒风凛冽,着黑衣的格鲁申卡陪德米特里一起去服刑,他们高傲而美丽,在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悲壮地新生了……灵魂最终找到了归宿。
这种结构方式,将中段拉长,情节淡化,将 *** 高度浓缩,爆发点放在框边上,动势完全不收敛,观众过度激越的兴奋还没有充分地爆炸、释放、宣泄,就被戛然而止,剧中情和观众情仿佛要一起冲出框外似的。这种失衡结构造成了观赏心理的失衡。导演将完整的 *** 界点留在了框外,可使观众无诱导的感觉任意驰骋,去急骤地补白、再创造,由此调度了观赏者自身参与创作的 *** ,从而得到充分的心理、情感和艺术欣赏的满足。
可以说,这部影片所蕴涵的美学意义上的容量,已大大超出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