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尔卡图科夫(米哈伊洛夫卡)

2023-02-11 1:38:02 最新体育 zengha

二战期间,苏联究竟靠的哪些策略扭转了战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开始苏联在与德国的战争中是处于弱势的,但是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却是反过来压制了德军,最后德国被迫选择了投降。而在二战时,苏联实现反败为胜的关键主要是分为三点:第一点就是苏联采取了坦克伏击的战术布置,第二就是苏联在战场边缘建立了反坦克防御系统,第三点是苏联采用了新型武器。

因为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时非常出名的,在战场上的威力也是相当的大,苏联的军队一直都是被德军的坦克所压制,但是在苏联的米哈伊尔·卡图科夫提出“坦克伏击”战术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将坦克埋伏在一些比较隐蔽的地方,在战场上主要是为了消耗德军的弹药,之后又主要是用于攻击在一公里之内的坦克。在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德米特里·拉夫林科,他在战斗中一共摧毁了德军超过五十辆坦克。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修建了一个全长二百五十公里的防御线,主要是由壕沟和反坦克的碉堡组成的。在莫斯科城市附近的必经之路上,苏联也率先埋下了许多的地雷。而且在德军坦克前进的路上,还被设下了许多的路障,这让德军前进有很大的阻力,最后通过袭击逼迫德军不得不放弃原有的计划,而且也很大程度是上消耗了德军的资源的战斗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之后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以“喀秋莎”火箭炮为主。因为这个武器的杀伤力非常高,而且由于在导弹飞行的途中会分散,所以命中率非常高。更重要的是,这个武器对德军的装甲部队有着很强的杀伤力,不仅仅会在表面伤害敌人,而且还会在爆炸后产生高温,让德军苦不堪言。

坦克伏击战是谁发明并使用的。

是英国的斯文顿,斯温顿中校是世界宣传史上传单宣传战术的发明者,同时也是坦克的发明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军队在西线作战中伤亡惨重。英国一些有识之士惊叹地面战血流成河,开始思考突破地面战的新式武器装备。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似乎更有战斗力。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斯文顿的建议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从此各种系列的坦克陆续诞生,且功能杀伤力越来越强大,成为了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

扩展资料

总体结构:坦克是一个复杂的战斗机器。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

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克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的元帅夫人

卡图科夫的第二个妻子叶卡捷琳娜1913.12.31生,苏军卫生兵近卫大士,1930年进莫斯科第一化工厂办公室给厂长当秘书,同时在速记学校学速记和德语,在厂里入团并任厂团委委员,1931年被团中央推荐进联共(布)中央办公厅当秘书兼速记员,1933年调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布加斯化工联合企业当速记员,同年结婚,丈夫列别杰夫是联共(布)中央哈萨克斯坦中央委员会军事处副处长,曾和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一起访问英国、法国,1938.2.17被捕,7月处死,1957.4.23平反。叶1938.3.17-1939.8.17被捕,获释后进全苏无线电委员会《最新消息》编辑部当速记员,单位将其坐监狱这段从档案中除去。叶1941.10采访卡图科夫,二人相识,随即入伍,年底结婚(卡前夫人病故)。战时叶体重49公斤,负重28公斤(军大衣、水壶、药箱、钢盔、防毒面具和步枪),库尔斯克战役期间亲自从战场上背下来49名伤员。

战争打到德国后,苏联政府决定将著名的梅森瓷器厂搬迁到苏联。任务交给叶卡捷琳娜·卡图科娃。德国工人对她说,为什么要把工厂搬走?机器能搬走,但我们的手你们搬不走。你们的工人不掌握制瓷技术。如果能给我们提供300克金箔,我们会还给你们50套上等餐具。于是她向丈夫报告,卡图科夫报告朱可夫,朱报告斯大林。斯大林下令:给他们提供500克金汁,让他们做不是50套,而是100套餐具!目前该厂纪念馆里挂着她的照片并用德文注明:大将夫人卡图科娃拯救了我厂。

「 ”魔鬼火炮”:喀秋莎万箭齐发,德军虎式坦克毫无招架之力

二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战火燃烧中的苏联大地上,每当出现大队苏联红军奔赴前线的场景,送别的苏联姑娘们总会唱起《喀秋莎》,这动人心弦的歌声成为苏军官兵赴死之前最后的念想。惨烈的战争使温柔的姑娘喀秋莎化身挥洒「 ”钢铁弹雨”的愤怒女神——「 ”喀秋莎”BM-13型多管火箭炮「 ”压轴”登场,那嗖嗖的一条条火龙,划破长空,万箭齐下,弹如雨下,大量摧毁了德军阵地,破坏武器装备,杀伤有生力量,并给德军精神上以沉重打击,成为战争中扭转乾坤的「 ”战场利斧”。 技术含量不高的大杀器 在导弹问世前的热兵器时代,炮兵被称为「 ”战争之神”,威力巨大的武器——火箭炮火箭炮则被誉为「 ”炮兵之王”。BM-13型多管火箭炮口径为132毫米,单发威力据说相当于六英寸榴弹,虽然装填速度缓慢、射程也不算远,但多发齐射时杀伤效力覆盖面积很大。此外,苏联还研制了多种82毫米口径的轻型火箭炮和300毫米口径的重型火箭炮。这使得苏联的火箭炮显得十分出众,似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利器。但是,即使在二战期间,火箭炮也不是苏军专利。差不多所有具有研发能力的参战国,都有类似武器。比较而言,苏联的「 ”喀秋莎”精度很差,甚至在纪录片里就能看到「 ”喀秋莎”飞行轨迹乱七八糟的影像。因此,在稍有军事知识的人眼中 「 ”喀秋莎”只能作为压制性火力,用来打击固定不动的防御阵地。 但「 ”喀秋莎”的杀伤覆盖面积大,通常又搭载在ZIS-6型汽车等运载工具上(战争后期,有部分「 ”喀秋莎”装载在坦克底盘和装甲车),拥有相当的机动性。在实战中,苏联人更偏爱用它打击暴露在野外、排列密集且行动缓慢的敌军队形。 战争中,排得密密麻麻等待挨打的敌人,当然是很难遇到的。所以这种战术需要极好的侦察和战机捕捉能力。 实际上,「 ”喀秋莎”最初的实战运用就是遵循上述战术原则。按照苏联官方战史的说法,苏军是在1941年的斯摩棱斯克会战期间第一次使用了「 ”喀秋莎”火箭炮。据说由于苏军高层的矛盾和争吵,耽误了「 ”喀秋莎”部队的组建工作。在战争爆发之初,苏联第一个独立火箭炮兵连被配属给红军第20集团军。该连装备7门当时严加保密的BM-13「 ”喀秋莎”火箭炮,连干部大都为炮兵学院指挥系第一届毕业学员,连长是弗列罗夫大尉。 7月14日,独立火箭炮兵连在奥尔沙附近投入战斗。他们在红军第5机械化军作战区域内,对正在奥尔沙铁路枢纽站内的德国军用列车齐射了112发火箭弹。据说这里列集结着德军步兵第5师,苏联官方资料宣称轰击造成「 ”强烈爆炸和一片大火”。德国前线指挥官在给上级的报告中描绘道:红军火箭弹袭击过的地方,「 ”钢铁在融化,土地在燃烧”。 此后不久,德军统帅部下令无论如何都必须俘获「 ”喀秋莎”。这个愿望很快得到了满足。1941年8月下旬,德军在列宁格勒战区第一次缴获了苏军的火箭炮,感觉这种火箭炮也不是很有技术含量。但德国人就是未能研究出对付这种武器的有效战术。结果在几个月后,拥有高度机动性的德国装甲部队也成为「 ”喀秋莎”的猎物。 洼地里的德国坦克吃了大亏 莫斯科战役期间,大约在1941年10月初的姆岑斯克地区,德军精锐的第4装甲师遭遇了刚刚组建完毕的红军独立坦克第4旅。这个旅拥有约40辆坦克,包括19辆来自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T-34型坦克,兵力约2000人左右。这个新组建的旅,战斗力有限,技术装备更是缺斤短两。旅长是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是一位参加过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老兵,后来成为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员和战后的陆军副部长。 他面前的德国第4装甲师拥有上万兵力和上百辆坦克,此前的作战也是一帆风顺。两军兵力对比众寡悬殊。但卡图科夫把手下的坦克精心埋伏了起来,还构筑了很多假阵地迷惑对手。通过精确的射击和巧妙灵活的机动,苏联人给予骄傲冒进的德国装甲部队以迎头痛击。几次交锋下来,吃了亏的德军第4装甲师产生错觉,以为面前有一个坦克数量众多的苏联重兵集团。德国人不敢怠慢,于是先后撤大约1公里,把坦克攻击部队集中在一块洼地里,排成一个非常密集的战斗队形,准备再次进攻。偏偏这个时候,一个「 ”喀秋莎”火箭炮营赶到了卡图科夫的阵地上。 当时,卡图科夫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有「 ”喀秋莎”这种新武器。这批「 ”好东西”是他的顶头上司,近卫步兵第1军军长列柳申科亲自向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央告来的,结果刚到阵地的「 ”喀秋莎”就派上了大用场。 此时,斯大林还不知道德国人已缴获了「 ”喀秋莎”,他还警告说:「 ”如果列柳申科丢了这些绝密武器,就要用脑袋来补偿”,列柳申科担了这样巨大风险,也就不敢让这些「 ”喀秋莎”久留,命令它们对着当面的德国人齐射一次,然后就撤离。事实证明,这次齐射没有白放。火箭弹尖叫着、拖着尾焰向洼地里队形密集的德国坦克飞去。战后卡图科夫回忆了此后的情景:「 ”大地随着爆炸的轰鸣而震动。巨大的火焰从起火燃烧的车辆和引起自爆的弹药处。向空中升起。老远老远就听到了希特勒匪徒绝望的惨叫声。”事后苏联人在洼地里没有找到一个活人。对这场战斗,德国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虽然在回忆录中语焉不详,却承认他的部队在坦克损失上超过了红军。 排山倒海的「 ”斯大林管风琴” 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 ”喀秋莎”的存在不再是秘密,数量也越来越多。1942年,苏联把「 ”近卫火箭炮”建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建立了专门的司令部。这年1月1日,苏联全军还只有400门BM-8火箭炮和600门BM-13火箭炮,大都属于一些统帅部直属的火箭炮团或独立营。 到1942年11月,苏军开始建立专门的近卫火箭炮师,每个师有2个M-30式火箭炮旅和4个M-13火箭炮团。就在这个月,红军发起斯大林格勒大反攻,一次就投入了1400门「 ”喀秋莎”,与众多火炮一道以猛烈的轰击突破德军阵地。经过这场战役,规模庞大的德国第6集团军近30万大军被全歼,苏德战争的战局至此根本逆转。 此时,德国人已经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转入防御。他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蹲在战壕里忍受「 ”喀秋莎”飞来时尖利刺耳的声音。也许正因为如此,「 ”喀秋莎”在德军中获得了另一个外号:斯大林的手风琴。 为了夺回战略主动权,希特勒在1943年7月发动了代号为「 ”城堡”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国人不仅投入了两千多辆战车,包括大量「 ”虎”式、「 ”黑豹”式、「 ”费迪南德”式重型战车,还使用468门德国产火箭炮对苏军阵地实施凶猛的火力压制。 与之相对,苏联防御部队也拥有518门火箭炮,在炮火反准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军基于以往的作战经验,在此次战役中特别重视歼灭苏军的火箭炮。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到处寻找「 ”喀秋莎”的踪迹,一经发现立即炸毁。苏军的火箭炮损失很大,但苏联人还是赢得了这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后,希特勒固守乌克兰的构想被打破。1944年夏季,苏军又发动排山倒海的白俄罗斯攻势,投入2306门火箭炮。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通向华沙―柏林轴线的大门洞开。柏林战役时,苏军使用的「 ”喀秋莎”火箭炮增加到空前的3255门。战争结束尾声,苏军共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独立火箭炮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团、38个独立火箭炮营。在这个阶段,「 ”喀秋莎”除了充当苏军突破时的火力支援,寻歼德军密集集团的战术运用也越发成熟。 「 ”虎落平阳”,虎式坦克的克星 在苏德战争后期,德国装甲部队大量装备「 ”虎王”式、「 ”虎”式、「 ”黑豹”式重型坦克,性能大大超过苏军的「 ”斯大林”系列和T-34系列坦克,苏军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大口径反坦克火炮。因此,火箭炮反坦克的战法依然很常见。 在最后的柏林战役中,苏联近卫第28步兵军和近卫第8机械化军,遭到德国第303步兵师,「 ”库尔马克”装甲步兵师一部,以及党卫军第502重坦克营第1连的6辆「 ”虎王”的5次反击。 面对德军的「 ”虎王”坦克队,苏军的打法就是先发射一顿火箭弹,然后步兵冲上去试图靠近「 ”虎王”,却被伴随的德军高炮排4管20高炮的猛烈射击所阻止,损失惨重。 同样在柏林明赫贝格西北战场,德国党卫军第503重坦克营的10辆「 ”虎王”坦克也陷入了苏军密集火箭弹的轰炸,其中1辆「 ”虎王”被直接命中而彻底炸毁。 当苏军迫近柏林前方的环城公路时,德国武装党卫军第11师试图反击,也被苏联人密集的火箭弹轰炸所粉碎,很多装甲车燃起大火甚至爆炸,剩余车辆和人员仓皇而逃。这次战斗的德军幸存者怀疑苏联人可能在火箭弹中掺入凝固汽油以增大威力。 苏联人终于冲入了柏林城,他们把2100门火箭炮也带到了市内。大量火箭弹飞到了德军防守主力部队之一的「 ”诺尔兰德”师指挥所。 当德国残存装甲部队为了反击而集结时,总是遭到苏联火箭炮的「 ”预防性”轰击,往往行动还没开始就宣告失败。 在第三帝国的首都,防御者们还是继续依托着坚固的、有些甚至厚度达几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负隅顽抗。为了摧毁这些几乎坚不可摧的抗据点,苏联人发明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战法:把火箭发射轨拆下来,搬到被占领楼房的高层窗户口,把重型火箭弹直接射到敌方盘踞的房屋墙壁上。 最后,正是在「 ”斯大林手风琴”——「 ”喀秋莎”的刺耳呼啸声中,躲在帝国总理府地下室里的希特勒自杀身死。 (欢迎关注【头条号:军史解密】,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

米哈伊尔卡图科夫(米哈伊洛夫卡) 第1张

苏联首批5个元帅名字?急!

前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第一级

苏联大元帅:

1945年授衔

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9.12.9—1953.3.5)

第二级

苏联元帅:

1935年授衔

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Kliment Voroshilov)(1881.2.4-1969.12.2)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留赫尔(Vasily Blyukher,即加伦将军)(1890.12.1-1938.11.9)

谢苗·布琼尼(Semyon Budyonny)(1883.4.25-1973.10.26)

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hachevsky)(1893.2.16-1937.6.11)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Aleksandr Yegorov)(1883.10.25-1939.2.23)

1940年授衔

谢苗·铁木辛哥(Semyon Timoshenko)(1895.2.18-1970.3.31)

鲍里斯·沙波什尼科夫(Boris Shaposhnikov)(1882.10.2-1945.3.26)

格里戈里·库利克(Grigory Kulik)(1890.11.9-1950.8.24)[1]

1943年授衔

格奥尔基·朱可夫(Georgy Zhukov)(1896.12.1-1974.6.18)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Aleksandr Vasilevsky)(1895.9.18-1977.12.5)

1944年授衔

伊万·科涅夫(Ivan Koniev)(1897.12.28-1973.5.21)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Leonid Govorov)(1897.2.22-1955.3.19)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in Rokossovsky)(1896.12.21-1968.8.3)[2]

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Malinovsky)(1898.11.23-1967.3.31)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Fedor Tolbukhin)(1894.6.16-1949.10.17)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Kirill Meretskov)(1897.6.7-1968.12.30)

1945年授衔

拉夫连季·贝利亚(Lavrenty Beria)(1899.3.17-1953.12.23)

1946年授衔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Vasily Sokolovsky)(1897.7.21-1968.5.10)

1947年授衔

尼古拉·布尔加宁(Nikolai Bulganin)(1895.6.11-1975.2.24)[3]

1955年授衔

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Hovhannes Baghramian)(1897.12.2-1982.9.21)

安德烈·格列奇科(Andrei Grechko)(1903.10.17-1976.4.26)

安德烈·叶廖缅科(Andrei Yeremenko)(1892.10.14-1970.11.19)

瓦西里·崔可夫(Vasily Chuikov)(1900.2.12-1982.3.18)

谢尔盖·比留佐夫(Sergei Biriuzov)(1904.8.21-1964.10.19)

基里尔·莫斯卡连科(Kirill Moskalenko)(1902.5.11-1985.6.17)

马特维·扎哈罗夫(Matvei Zakharov)(1898.8.17-1972.1.31)

1961年授衔

戈利科夫(1900.7.29-1980.7.29)

1962年授衔

克雷洛夫(1903.4.29-1972.2.9)

1967年授衔

雅库鲍夫斯基(1912.1.7-1976.11.30)

1968年授衔

巴季茨基(1910.6.27-1984.2.17)

科舍沃伊(1904.12.21-1976.8.30)

1976年授衔

勃列日涅夫(1906.12.19-1982.11.10)

乌斯季诺夫(1908.10.30-1984.12.20)

1977年授衔

奥加尔科夫(1917.10.30-1994.1.23)

库利科夫(1921.7.5- )

1978年授衔

索科洛夫(1911.7.1- )

1983年授衔

彼得罗夫(1917.1.15- )

阿赫罗梅耶夫(1923.5.5-1991.8.24)

库尔科特金(1917.2.13-1990.9.16)

1990年授衔

亚佐夫(1924.11.8- )

苏联海军元帅:

1955年授衔

库兹涅佐夫(1902.7.24-1974.12.6)注:1956年被降为中将,1988年恢复元帅军衔

伊萨科夫(1894.8.22-1967.10.11)

1967年授衔

戈尔什科夫(1910.2.26-1988.5.13)

第三级

军兵种主帅-空军主帅

1944年授衔

诺维科夫(1900.1.19-1976.12.3)

戈洛瓦诺夫(1904.8.7-1975.9.22)

1955年授衔

日加列夫(1900.11.19-1963.10.2)

1959年授衔

韦尔希宁(1900.6.3-1973.12.30)

1972年授衔

库塔霍夫(1914.8.16-1984.12.3)

1977年授衔

布加耶夫(1923.7.29- )

1978年授衔

科尔杜诺夫(1923.9.20-1992.6.9)

军兵种主帅-炮兵主帅

1944年授衔

沃罗诺夫(1899.5.5-1968.2.28)

1959年授衔

涅杰林(1902.11.9-1960.10.24)

1961年授衔

瓦连佐夫(1901.8.10-1971.3.1)

1983年授衔

托卢布科(1914.11.25-1989.6.17)

军兵种主帅-装甲兵主帅

1962年授衔

罗特米斯特罗夫(1901.7.6-1982.4.16)

1975年授衔

巴巴贾尼扬(1906.2.18-1977.11.1)

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空军元帅

1944年授衔

胡佳可夫(1902.1.7-1950.4.18)

阿斯塔霍夫(1892.2.8-1966.10.9)

法列拉列耶夫(1899.5.31-1955.8.12)

斯科里普科(1902.12.5-1987)

沃罗热伊金(1895.3.16-1974.1.30)

扎沃龙科夫(1899.4.23-1967.6.8)

1955年授衔

鲁坚科(1904.10.20-1990.7.10)

苏杰茨(1904.10.23-1981.5.6)

1959年授衔

克拉索夫斯基(1897.8.20-1983.4.21)

1961年授衔

萨维茨基(1910.12.24-1990.4.6)

1962年授衔

阿加利佐夫(1900.1.20-1980.6.29)

1967年授衔

洛吉诺夫(1907.10.23-1970.10.7)

1972年授衔

博尔佐夫(1915.10.21-1974.6.4)

波克雷什金(1913.3.6-1985.11.13)

1973年授衔

济明(1912.5.6-1997)

1975年授衔

叶非莫夫(1923.2.6- )

普斯特科(1918.4.10- )

1976年授衔

西兰季耶夫(1918.8.23-1996.3.10)

1980年授衔

斯科里科夫(1920-2002)

1981年授衔

斯科莫洛霍夫(1920.5.19-1994.10.14)

1982年授衔

基尔萨诺夫(1919.1.1-1991)

1985年授衔

阔日杜布(1920.6.8-1991.8.12)

康斯坦丁诺夫(1923.6.12- )

1989年授衔

博利科夫(1929.3.25- )

1990年授衔

沙波什尼科夫(1942.2.3- )

军兵种元帅-海军元帅

1965年授衔

卡萨托诺夫(1910.7.21-1989.6.9)

1970年授衔

洛博夫(1913.2.15-1977.7.12)

谢尔盖耶夫(1909.10.5- )

1973年授衔

叶戈罗夫(1918.10.30- )

斯米尔诺夫(1917.10.5-1992)

1983年授衔

切尔纳温(1928.4.22- )

1988年授衔

卡尔加尼(1928- )

1989年授衔

马卡罗夫(1931.7.18- )

索罗金(1922.3.28- )

军兵种元帅-炮兵元帅

1944年授衔

奇斯佳科夫(1896.11.18-1980)

雅可夫科夫(1898.12.31-1972.5.9)

1955年授衔

卡扎科夫(1898.7.18-1968.5.25)

1962年授衔

卡扎科夫(1902.11.18-1989.8.25)

1965年授衔

巴扎诺夫(1905.4.23-1975.1.8)

1967年授衔

库利绍夫(1908.12.26-2000)

1968年授衔

奥金佳夫(1900.3.6-1972.3.1)

1973年授衔

佩利捷列斯基(1913.4.7-1987)

1980年授衔

博伊丘克(1918-1991)

1989年授衔

米哈利金(1927.6.30- )

军兵种元帅-装甲兵元帅

1944年授衔

费多连科(1896.10.22-1947.3.26)

1945年授衔

雷巴尔科(1894.11.4-1948.8.28)

波格丹诺夫(1894.8.29-1960.3.12)

1959年授衔

卡图科夫(1900.9.17-1976.6.8)

1962年授衔

博卢波雅诺夫(1901.6.16-1984.9.17)

1975年授衔

洛西克(1915.12.4- )

军兵种元帅-工程兵元帅

1944年授衔

沃罗比耶夫(1896.12.29-1957.6.12)

1961年授衔

普多什利亚科夫(1901.2.18-1973.12.12)

1972年授衔

哈尔琴科(1911.7.31-1975.1.10)

1977年授衔

格洛瓦尼(1915.11-1978.10)

1980年授衔

阿加诺夫(1917-1996)

1981年授衔

舍斯托帕洛夫(1919.12.19- )

军兵种元帅-通信兵元帅4人

1944年授衔

佩列舍普金(1904.6.18-1978.10.12)

1961年授衔

列昂诺夫(1902.5.20-1972.11.24)

1973年授衔

别洛夫(1917.8.19-2001)

1979年授衔

阿列克谢耶夫(1914.6.13-1980.11.12)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的将帅恩怨

三个方面军打柏林,中路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左翼是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朱可夫已把自己的白马拾掇好,准备向斯大林报告他的方面军第一个开进德国首都。突然下面报告科涅夫先进了柏林!朱给卡打电话:“把他赶走!应该是我们第一个到国会大厦。”卡图科夫在柏林左右为难,怎么赶?总不能向战士开枪吧。卡对朱说:“您是方面军司令,科涅夫也是,你们自己商量吧”朱在电话上怒吼:“母狗的崽子!我把你所有勋章摘了,象毙一条狗一样把你毙了!”卡回答:“元帅同志,您别对我喊,我宣誓为祖国服务,不是为您。我的勋章不是您给的,您也摘不走。”德国投降后,当时装甲兵司令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准备晋升三个位坦克兵元帅,第一个是卡,另两个是帕维尔·谢苗诺维奇·雷巴尔科 和谢苗·伊里奇·波格丹诺夫,名单给朱过目时朱把卡划掉:“还是等等再说吧。”战时卡先后在16个方面军作战,集团军打过14场战役,朱可夫哪次都离不了卡图科夫;战后就把卡忘了。朱可夫1945.8命令卡去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斯大林知道后批评朱:目前国际局势这么紧张,卡走了谁来守卫西部?于是卡继续在东德担任坦一集司令到1948年。后来坦克兵节时给卡发来去克里姆林宫参加纪念会的请柬,42排。卡给第一书记写信说明自己不去的理由:“上将卡图科夫、两次苏联英雄无法与会,因为他不被莫斯科社会所接受。为什么莫斯科的主要保卫者被安排坐在42排?”

1959年,原白一近卫骑2军军长、苏联英雄克留科夫中将去世,卡图科娃去看望克的夫人、苏联著名歌唱家鲁斯兰诺娃,碰到已经下台的朱可夫。朱说:卡图科夫是个好人,我离职后只有他没说我坏话。他现在怎么样?卡图科娃说:你这会儿才认识到这点太晚了。你知道你给他造成多大的伤害吗?他在医院里,一直有病。朱说:请转达我的问候,祝他早日恢复健康。 同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赫在飞机上忽然问起卡图科夫的情况,有人讲了卡的遭遇:“他在家里,病了,只有一个肾。”赫从纽约给国防部长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打电话,命令授予卡图科夫坦克兵元帅军衔。当妻子告卡此消息时,卡回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卡图科夫会四种语言,战时就靠一个肾撑着。他的遭遇就因为朱可夫要第一个进柏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