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战斗力为什么强(青马战斗力为什么强大)

2023-02-12 13:46:30 最新体育 zengha

青马工程学员应具备哪些素质

青马工程学员应具备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青马工程培育的核心,也是当代青马学员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端正的政治立场、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是青马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涵。

2、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必备条件。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学习,对于青马学员培养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品质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使自己的身份符合社会的要求,进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专业素质

青马学员在学习本学科、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灵活运用本专业知识和各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敢于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

青马学员要成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素质优良、敢于大胆创新、多方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青马学员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相关的科研活动。

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青马学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体魄,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保障。同时,青马学员学会释放和解压,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青马工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备,培养模式更为规范,加强青年政治引领的功能效应愈发凸显,在各行业各领域切实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 - 青马工程

杨得志的作战经验

杨得志出身贫寒,参加红军前没上过学,只是1937年上半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过,这是他在革命战争年代唯一一次学习深造。作为一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高级军事将领,他特别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结合战争实践,自觉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部队建设和作战。在反“围剿”过程中,他体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第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职务)杨得志奉命二出太行山,挺进直南(即冀南)豫北平原地区,任务是“整编、扩大部队,待命回山西”。3月,他率部到达河南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与在这一带活动的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

冀鲁豫支队成立后,确立了“依托直南,坚持豫北游击战争,开辟鲁西南”的斗争方针。1939年3月下旬,依据这一方针,杨得志率主力部队挺进鲁西南。陇海路沿线是敌人的重点守护地带,他指挥部队在铁路两侧反复打击日伪军,一度迫使敌陇海线交通中断。4月下旬,他又远程奔袭日军重要据点山东金乡县城,毙伤日伪军250多人。进攻金乡,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震撼了驻济宁、徐州之敌。

冀鲁豫支队的一系列战斗,打开了鲁西南、豫东边界地区的抗日局面,但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39年7月至11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日伪军采用“分进合击”战术,连续对冀鲁豫支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扫荡”,妄图摧毁这支年轻的八路军队伍。杨得志针对敌人的战术,指挥部队适时跳出合围圈,在敌人侧后频频出击,使敌人的“扫荡”屡屡归于失败。冀鲁豫支队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当地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顽固派极力限制支队的行动,特别是定陶县县长姚崇礼,多次向支队进行挑衅。1939年6月30日,杨得志指挥部队进行自卫反击,一举歼灭定陶顽军500余人,有力地惩罚了顽固派。

1940年4月,黄克诚率领新组建的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由太行来到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至此,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6月上旬,中央军委命令黄克诚率第2纵队部分主力南下与新四军会合。黄克诚离开以后,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这时边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实际上只有相当于1个团的兵力。6月10日,恰在黄克诚率部南下之际,日伪军2万多人分12路合围濮阳地区,妄图一举摧毁新生的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杨得志发动“活的人山”,指挥部队分散突围,“硬的不打,软的打”,从背后打击“扫荡”之敌。经过13天的斗争,奇迹般地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941年3月,敌人在华北推行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4月12日,日军1万余人、伪军1万余人对濮阳、内黄、滑县交界处的沙区进行“铁壁合围”。根据“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战术原则,杨得志率领纵队机关和主力一部突出重围,跳到鲁西观城县。然后,奔袭敌人后方清丰县城及周围据点。这一行动,打破了敌人的部署,缩短了敌人原定的“扫荡”时间。

这一次“大扫荡”之后,冀鲁豫边区敌情更为严重,周边地区驻有敌人重兵,根据地有日伪军7万多人,第2纵队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斗争形势更为严峻。1941年7月中旬,为了统一冀鲁豫平原抗日斗争力量,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冀鲁豫边区和鲁西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区党委委员。两区刚一合并,杨得志和政委苏振华就主持召开了边区军队高级干部会议,研究严峻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问题。这次会议,坚定了冀鲁豫边区坚持平原根据地的信心,开始探索争取主动权的策略和方法,在边区根据地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43年起,杨得志展开了积极的对敌斗争,派遣游击支队(亦称小部队)深入近敌区和敌占区开展反“蚕食”斗争,是实行敌进我进、开展分散游击战争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以吴忠为支队长、邵子言兼政委的昆(山)张(秋)支队表现很突出。自1942年底到1943年2月,昆张支队前后三进敌占昆山、张秋地区,配合地方党政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很快打开了局面。边区党委、军区总结并在全区推广了昆张支队的经验。1943年里,全边区共派遣124支游击支队。这些游击支队积极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阻止了敌人的进一步“蚕食”,坚持了根据地,扩大了游击区。

1943年11月,在反击伪第2方面军孙良诚的战斗中,杨得志时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当他得知孙良诚的主力第4、第5军同时离开老巢——河南濮阳东南的八公桥向抗日根据地进攻,内部空虚时,果断采取“牛刀子钻心”战术,避敌主力,攻其虚弱,调集部队直插八公桥,全歼了孙良诚总部和直属队,捣毁了敌人的首脑机关并俘虏了伪第2方面军参谋长甄纪印,一举击退了孙良诚伪军的进攻。战役取得了巨大成功,收复了八公桥及周围200多里的地区。

到1943年底,冀鲁豫边区的革命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全年攻克敌碉堡、据点比1942年增加了4倍多,收复、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约4000多个村庄。在这些战果中,凝结着杨得志的大量心血。

1944年元旦刚过,中央军委电令杨得志率部保卫延安,出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担负守卫黄河河防、保卫延安、保卫***的重任;在冀鲁豫边区的5年零3个月,他为建设敌后重要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华北战场,我军连续进行了正太、青沧和保(定)北战役,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敌人主力猬集,我军一时难以围歼其重兵集团。广大指战员迫切希望打大歼灭战,一改华北局势。当年9月,东北我军发动秋季攻势,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也叫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后称华北军区2兵团、第一野战军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根据中央军委和华北军区的指示,为配合东北战场的行动,率晋察冀野战军再出保北,寻机在河北境内歼敌。他先以一部兵力围攻徐水,主力伺机寻歼来援之敌。果然,敌人自北平、涿县、霸县分数路向我军扑来。杨得志按预定计划,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徐水,以另一部兵力钳制容城之敌第16军外,集中主力求歼由固城南援之敌第5师等部。17日,双方打成对峙局面,胶着于徐水、固城、容城之间地区。此时,石家庄守敌、敌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第7师及敌第16军一个团北上,企图协同北平出援之敌夹击我军于徐水地区。杨得志敏锐地看出,北上之敌孤军深入,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歼敌机会。他当即和杨成武、耿飚研究,决定以部分主力阻击北面之敌,集中六个旅迅速南下,歼灭罗历戎!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在和敌人密切接触的情况下,要在20多个小时内从保北绕过敌占领的保定,把主力南调200多华里,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啊!他一面向军区报告,一面指挥部队调头南下。

此时的罗历戎,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杨得志的歼击目标,还在做着南北夹击我军的美梦。他以为我军主力都被吸引在保北,此次出援尽可坐收渔翁之利。即使有什么危险,随时可以缩回石家庄老窝,所以毫无戒备。我军星夜兼程,一昼夜奔袭200余里,出其不意地包围了罗历戎。直到这时他才清醒,一面准备拼死突围,一面向上司求援。但一切都已经晚了,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发起了进攻。部队如猛虎下山般地插入敌阵,把敌人切割成数块。担负阻击的部队也把南援之敌牢牢钉在保北。激战两昼夜,全歼敌军1.3万余人,生俘敌第三军军长罗历戎以下高级军官10名。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敌人从军长到伙夫,一个也没逃脱。更重要的是,从此我军在华北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这就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清风店战役。

这次战役创造了在平原战场大规模歼敌的奇迹,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受到***的褒奖,并成为载入我军史册的模范战例。今天看来,清风店战役阻北袭南,与当时华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战役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上,要创造并抓住这样的战机,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和胆略啊!为此,朱德总司令专门赋诗:“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为援保定三军灭,错渡滹沱九月槎。卸甲咸云归故里,离营从此不闻笳。请看塞上深秋月,朗照边区胜利花。”

1948年初,杨得志率杨罗耿兵团在河北安国地区开展了“三查三整”为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提高了指战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了战斗力。为落实毛泽东提出的“把战场引向蒋管区去”和“向外线出击,配合东北部队实行战略决战,就地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他率领部队进行了出击察南、转战冀东、跨平绥、战青康,牵住了傅作义的“牛鼻子”,拖住了他的主力不让其出关,配合东北部队“关门打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也为进行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解放石家庄战役,是杨得志戎马生涯中的又一杰作,也体现他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完成任务的雄怀壮志。

石家庄位于平汉线和陇海线相交之处,是敌人联系各战略要地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蒋介石非常重视石家庄,令守敌苦心经营多年,建立了由钢筋混凝土工事组成的三道坚固防线,组织了严密的火力配系,构筑了内外沟壕,并在上面架设电网,在当时可谓固若金汤。敌人狂妄地叫嚣,石家庄可以“坐守三年”。攻占这样的大城市,我军还是首例。为此,杨得志深入部队召开军事民主会,广泛听取各级指挥员的意见。那时,杨得志作战有个习惯,他的指挥所非常靠近前沿,经常在敌人的炮火射程之内,为的是实施抵近观察,做到对敌情了如指掌。为此,聂荣臻曾专门打电话提醒他“靠前指挥我不反对,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据朱德总司令提出的“勇敢加技术”,杨得志针对攻城作战中的重点、难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他集中有限炮兵,重点摧毁发电厂,使敌工事外围的环城电网瞬间变得形同虚设:他总结的对壕作业战法,解决了平原地区大部队攻坚隐蔽接近敌人的难题,甚至在战前就把战壕和坑道挖到了距敌人工事仅几十米的地方;他指导部队发扬我军用炸药包实施连续爆破的光荣传统,弥补了当时重火器不足的缺憾;他采用多路围攻、重点突破、穿插分割等一整套攻坚战法,把技术、战术和部队的勇敢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军能够以完全劣势的装备,发挥出最大限度的战斗力。战役发起后,仅6天时间就歼灭了石家庄守敌,活捉了敌警备司令刘英,拔掉了蒋介石楔在我华北解放区中的这颗钉子。1948年11月21日,朱德总司令电示“仅经一周作战,解放石家庄,歼灭守敌,这是很大的胜利,也是夺取大城市的创例,特嘉奖全军。”解放石家庄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国各个战场,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8年12月,在平津战役中,我军迅速包围张家口,切断了北平之敌的退路,傅作义急令第35军西进增援。而我军此举正是为了把敌35军调出北平,以便在城外打掉傅作义这块“心肝宝贝”。不久,傅作义发觉上当后,又令第35军火速东撤。毛泽东非常重视截住敌35军这步棋,把它看作是滞留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就地聚歼的关键,电令在易县西北紫荆关的杨罗耿兵团,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在下花园、新保安堵住敌35军东逃之路,切断敌35军与驻怀来的敌104军的联系。

当时正值隆冬,塞外高原滴水成冰,从紫荆关到新保安山高路险,仅有几条小路可以通行,大部队行进极为困难。杨得志不避艰险,率部队连续强行奔袭6昼夜,终于将敌阻截于新保安地区,打退了敌35军的突围,顶住了敌104军的接应,使两敌相距仅4公里而不能会合,完成了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略部署。

1949年6月,杨罗耿兵团序编为第19兵团,加入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进军解放大西北。盘踞西北的敌人,除了胡宗南以外,就是当时气焰甚凶的青、宁二马(即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这两支敌军作战凶狠野蛮,又一直未受沉重打击,越发骄横无恐。对此,毛泽东在给西北我军的电报中专门指出:“……千万不可轻视两马,否则必致吃亏。杨得志等对两马是没有经验的。”杨得志一方面向部队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一方面仔细研究了青、宁二马的作战特点和惯用战术,着重组织部队进行打骑兵和拼刺刀等训练。扶眉战役后,敌策划在兰州与我军决战,企图以青马(马步芳部)吸引我军于兰州,以宁马(马鸿逵部)和胡宗南三面包围合击我军。鉴于青马在西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我军正欲集中力量打击它,彭总遂决定顺势发起兰州战役。我军以一部兵力分别钳制宁马和胡宗南部,主力第2、第19兵团迅速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兰州,同时王震指挥的第1兵团袭占临夏,直接堵住敌人西窜的退路。

1949年8月21日,兰州战役打响。由于部队轻敌,在实施侦察性攻击时失利。杨得志一方面主动承担了责任,一方面组织部队分析原因,迅速消除了思想障碍,找到了对策。经认真准备,总攻发起后,一举攻破敌阵,激战数日,与友邻部队一起越过黄河铁桥,把红旗插上了白塔山。兰州战役,歼灭了西北地区敌人战斗力最强的青马主力,宣告了西北战场决战的胜利。从此,西北地区的敌人再无组织任何战役的能力。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我军继续完成解放整个西北的任务,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的问题。这些胜利,与参加解放西北的部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解决西北敌军的方针》是分不开的,与彭总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也与杨得志敢于斗争、及时实施机动灵活的指挥也是分不开的。

西北进军,杨得志那横戈马上的生涯,又多了一份过关斩将的光荣。 1951年1月初,杨得志率志愿军19兵团从西安到山东兖州、泰安地区集结待命,准备加入第二批入朝参战部队。出动前,他特派曾思玉率19兵团每师1名军事干部到朝鲜参加了多次战役总结会议,听取金日成首相的讲话和彭总作的总结报告,并听取了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军长、政委和朝鲜人民军军团长介绍同美军作战的经验教训。由于抓住了“联合国军”的特点和弱点,19兵团得以扬长避短,在天德山、马良山和上甘岭战役中,顽强阻击敌人,使这些山岭成为敌军丢盔卸甲的“伤心岭”。

针对“联合国军”火力强大的特点,杨得志将冀中地道战运用到抗美援朝作战前线,创造了依靠坑道工事、以劣势装备抗击现代化技术装备之敌重兵进攻,进行积极防御,既保存自己又消灭敌人。彭总对此十分赞赏:“这是一个创造。我就不信,他美国人能把地球给砸穿!”第五次战役中,担负19兵团第一梯队主攻的187师等部,就是利用工程作业伪装,预先将部队部署到敌人的鼻子底下。战役一发起,就迅速接近敌人,一举突破临津江防线,率先从西线打开战役缺口。美军惊呼,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后来,志愿军广泛推广了这一经验,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在持久的阵地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3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刚刚完成第一、二阶段的作战任务,正向“三八线”附近转移。“联合国军”摸到了我军每次进攻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的规律,趁机向我军发动了疯狂的反扑,目的是要把我军反击到平壤附近地区。由于我军对敌人的反扑估计不足,转移计划不够周密,造成了转移初期比较被动的局面。根据这一情况,志愿军首长彭德怀要求各部队采取坚决的行动,阻止敌人的进攻。当时,杨得志任司令员的志愿军19兵团的正面,是美军第1军的主力。该部敌军沿涟川向铁原方向攻击,企图将我军战线拦腰切断。敌兵力两倍于19兵团,补给充足。尤其是美骑兵第1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成立于美国国内南北战争时期,号称没打过败仗,气焰十分嚣张。而19兵团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兵员减少,弹药奇缺,形势非常严峻。杨得志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涟川、铁原一线是朝鲜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线,铁原又是我军囤积物资的主要供应站,一旦被敌人占领,就会割裂我军东西线的联系,直接影响我全军的战场形势。他立即按志愿军首长意图调整兵力,将部队成梯次部署,准备层层抗击,决心以最大牺牲来换取整个战线的稳定。他告诫部队大部队的正面顽强阻击后边,是更大的战略性行动。我们能不能完成任务,便是这更大的战略性行动成功的关键。他甚至把兵团直属队都拿了上去,显示了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的坚强决心。在他的指挥下,担任阻击的第63军打得很顽强,也打得异常艰苦。有的部队一天要打退敌人数十次进攻,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枪托、石块与敌人搏斗:一些团队伤亡很大,有的营、连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阵地失而复得,一天之内就有好几次反复。打到最后,某团二排只剩下八个人,仍然抗击着敌人两个营的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19兵团与敌人寸土必争。铁、涟地区的阻击,整整进行了13个日日夜夜,粉碎了敌人把战线推进到朝鲜蜂腰部的企图,为兄弟部队按彭总的部署进行战略调整,将整个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次战役,19兵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减员严重,有的连队只剩下一两个人。这不仅说明1 9兵团战士打得多么英勇,也深刻反映出杨得志为全局利益勇于牺牲局部的高尚胸怀。彭总视察19兵团的部队时,激动地说:“给你们补兵,给你们补些老兵,能打仗的老兵!”

第五次战役后,我军转入阵地防御作战,不久,杨得志调志愿军司令部任职,协助彭总专门负责作战方面的工作。他不负众望,先后组织了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的战役反击,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役”的伟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的斗争,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1954年11月,杨得志又担任了志愿军司令员,肩负起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保卫朝鲜人民和平建设的光荣责任。 爆发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杨得志再次受命负责西线云南边境的战事,军事界普遍认为西线战绩优于广西边境由许世友负责的东线,单从战果上比较,我东线集团军的战绩要强于西线部队,东线集团军谅山战役全歼敌王牌13师,更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大战果。但说到伤亡,东线集团军却远远大于西线,甚至还出现了整个一支连队被敌人俘虏的局面。也正是由于西线战功的卓越,杨得志事后得以晋升总参谋长。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与杨得志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敌人近6万人,其中击毙敌人42000多人,击伤10000多人,俘虏2000多人(另外约有50000越南平民伤亡,在当时越南全民皆兵的情况下,可算作战斗人员伤亡)。但是我们也为胜利付出了27000人伤亡的代价,其中阵亡将士为6000多人,负伤战士为21000人。

青马战斗力为什么强(青马战斗力为什么强大) 第1张

《银魂》中谁的战斗力最强?

我认为《银魂》中屁怒吕的战斗力最强。《银魂》中银时的实力算是很强了吧。他先后败岗田似藏,战胜服部全藏,击败地雷亚,挑战河上万齐也赢了,连泥水次郎长这么强悍的人物也输给了他。虽然银时在跟夜王的战斗中有些取巧的成分,但是他还是赢了。可以说银时算是《银魂》中很强的人物了吧。

但是在王盖的眼中,银时就像是个牙牙学语的婴儿一般,银时,九兵卫,还有月咏三个强者,他们仨发动全力偷袭王盖但是连王盖的头盖骨都打不烂。可以说王盖的实力比他们三个的实力加起来还要强。

但是这么强的王盖在屁怒吕的眼中同样是不堪一击,王盖被屁怒吕随手一击就给击飞了。并且王盖头盖骨被打的粉碎,还被打断了一条胳膊。但是发出这一击的屁怒吕这时候还是蹲着的,并且是被动的随手用左拳拍了一击。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屁怒吕并没有拿出他的全部实力,甚至不到他全部实力的五十分之一。而这么强的王盖就倒下了。可见屁怒吕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

有人可能会说虚的战斗力比屁怒吕要强。因为虚有不死之身。从实力对比来看,银时能和虚战斗较量一会,单打独斗是敌不过虚的,而屁怒吕仅用了他自身力量的2%就秒杀了银时他们三人怎么打都打不过的王盖,那么虚跟屁怒吕比起来怎么样了?肯定是屁怒吕一巴掌就把虚给轰碎了,尽管虚能复活又怎样,你复活一次我打碎你一次。甚至可以给你囚禁起来。所以说我认为《银魂》中屁怒吕的实力是最强的。

曾经同时让世界上三个最强大的国家感到恐惧的民族是哪个?

自古以来在蒙古高原,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大舞台。从现存资料看,最早登上这个历史舞台的民族无疑是匈奴,其族群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3600年前,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的记载,“荤粥”又名“山戎”、“俨狁”等,春秋末期,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各个游牧部落逐渐聚集,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自此“匈奴”一词开始出现在战国时代(《逸周书·王会》《山海经·海内南经》以及《战国策·燕策三》中均有记载)。

匈奴的起源至今仍倍受争议,有人认为他们也是炎黄子孙,是自唐舜至殷商就被驱赶的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后裔。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匈奴人属于白种的突厥人种;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

抛开匈奴人的种族属性不论,“匈奴”的出现,使得之前曾经不断出现的戎狄之名逐渐消失,这至少从侧面证明戎狄被华夏族势力挤压至北方后融入了蒙古高原的土著游牧民族当中,从而成为了匈奴人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的这片地方就是现今被称为蒙古草原的广袤大草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勒泰山脉。

蒙古草原和钦察草原(哈萨克草原)组成了欧亚草原的主体,两者以阿尔泰山脉为天然界限。这片草原自古以来便有众多民族和部落相互争夺畜群和牧场,于是就成了一块战火从未熄灭过的土地。

公元前300年左右,匈奴实现了统一,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形成了一股真正强大的游牧力量,造成了当时“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东亚政治格局。促使匈奴各部落统一的人叫头曼,他也成为了匈奴历史上第一个单于。

而将匈奴帝国推向黄金时代的是头曼的儿子冒顿单于。冒顿单于是一个杰出的有才能的首领,他最经典之作是令汉高祖刘邦险些在白登之围断送了刚刚开创的汉帝国。而冒顿单于所构建的战争机器在于它给西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得西汉集团不得不对匈奴给予无限的重视和忍让。西汉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以又是嫁女儿又是岁贡的方式缓和汉匈关系,换取时和空间。

即便在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大反攻中,已经强大起来的汉帝国军队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击败衰落中的匈奴。如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出征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的战役,汉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14万匹战马出塞,南归的还不到3万匹,损失的步卒则是难以计数;而在历次的汉匈大战中,汉军方面的伤亡高达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生还者不到一半。

更为麻烦的是,匈奴游牧民族的全民移动性使其免受了农耕国家的那种“亡国之灾”,因为只要人在、牲畜在,游牧民族就可以迅速复兴,并凭借一贯的军事风俗重新成为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

匈奴人的战争机器有两个优势:一是高效能的兵器和高机动的骑兵,这属于硬件优势。随着铁制兵器的长足发展,匈奴人已经能够铸造出适合骑兵使用的长剑,匈奴角弓的巨大威力也使匈奴人获得了远程作战的优势。考古发现的匈奴兵器以铜、铁、骨、木为原料,主要有弓、箭镞、弩机、刀、剑、戈、矛、斧、流星锤等。匈奴铁扎甲被大量装备于匈奴骑兵,在内蒙古就出土了一件青铜板甲,其工艺和防护效果令汉帝国的工匠也望尘莫及。

匈奴军队由机动灵活的骑兵构成,匈奴兵“尽为甲骑”、“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匈奴列传》)。在白登之围中,冒顿单于亲征,动用的队伍有四十多万,且全部为骑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就是说匈奴骑兵的坐骑,西面全是清一色的白马,东面是清一色的青马,北面是清一色的黑马,南面则是清一色的赤黄马。由此可见,匈奴的骑兵不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且达到了现代化、正规化的水平。他们常常采取迂回包抄、马背转身放箭、车轮箭阵、佯装撤退而诱敌深入等、战法,使处在建国初期、严重缺乏骑兵的汉帝国难以与之对抗。

匈奴的第二个优势在于他们的软实力——剽悍的军事风俗。军事风俗由匈奴人生活的环境决定,出于保卫自身财产和掠夺他人财产的需要,战争成了匈奴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军事风俗又反过来决定匈奴人生活的方式。这便是军事理论家们所说的:“凡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相离者弱,相反者亡。”而军事风俗这个软势力又令匈奴帝国的硬件优势得以充分地发挥。

上面说的军事风俗,可以说是贯穿了每一个匈奴人的世俗生活。也就是说,一个匈奴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军事风俗的影响,从小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对此,太史公司马迁老先生有过简短精炼的描述:“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说明匈奴人自孩提时代便模仿成年人纵马骑射,只是骑不上大马,就以羊代马骑在羊背上。射不到大野兽,便拉弓射击小鸟和鼠类。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狸和兔子,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强弓,全部披挂铠甲,骑马征战。

也许司马老先生的描述还不够客观详细,因为后世的游牧民族如哈萨克、蒙古的儿童三五岁便开始骑上马背,七八岁便纵马奔驰了。这样才能达到“日常驰数百里,有致千里者”(《后汉书·七十九卷》),他们能达到“人不弛弓,马不懈勒”(《南淮子·原道训》)的状态。这样的人群组建起来的队伍,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攻战,斩虏首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可见,在战场上匈奴人和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样,有猎头的习俗,在战争中砍下敌人的头颅是荣誉的象征,可以得到部落的赏赐。匈奴人的赐酒赏赐制度是氏族贵族为了扩大利益而诱导普通的氏族成员参加劫掠战争,由“斩虏首赐一卮酒”进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以分发战利品为奖励,鼓励普通氏族成员积极参加战斗。这样的军事风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匈奴人甚至会将敌人的头颅制作成饮酒的器具,《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统治者与人盟约的情况:“登山,刑白马,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酒”。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有斯基泰人用头颅制作饮酒器具的做法:斯基泰人将敌人的头颅从眉骨、耳朵上方一线锯开,将颅腔制作成喝酒用的碗。一般人家只会在“头颅碗”的外部包裹一层牛皮使用,而富贵人家则会在此基础上将“头颅碗”的内壁镀上黄金。这样的“恐怖”风俗,无疑成了匈奴人无形中给敌人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见匈奴军事风俗对敌人的心理战意义。

至于匈奴单于如何训练他的军队,举一个冒顿单于训练亲兵的例子,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冒顿乃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於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冒顿单于的鸣镝练兵弑父当然只是个特例,但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鸣镝作为一种发号施令的特殊武器、匈奴人军事风俗中的一部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老弱不能斗,故其肥美饮食壮健者”。在匈奴社会这样的劫掠型的社会里,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便是在对外战争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所获战利品的多寡。年轻人在这方面的优势自然强过老年人,因此年轻人受到社会的重视,而老年人则受到轻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本族的生命力和游动力,是另一种渗透到伦理中去的军事风俗。

英雄是所有游牧民族军事风俗中的中坚人物,在匈奴的社会中,勇敢被标榜,而且并不计较勇敢的动机和效果。《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头曼单于欲废长立幼,决定害死在月氏当人质的太子冒顿,于是发兵攻打月氏。月氏怒而想要杀死冒顿,但冒顿抢夺了月氏的一匹战马,独自逃回了匈奴。头曼单于见状,觉得冒顿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便打消了杀他的念头,并给了他一万骑兵,让他继续当太子。

匈奴人的宗教信仰也充斥着军事风俗的影子。匈奴人的祭祀活动除了对天、地和一般的鬼神之外,还对一个特殊的神进行祭祀。这个神便是“径路”,径路其实是一种刀,也许是作为战神的象征物。另一种观点认为,蒙古语中有一个词便是“径路”的音讹,意为鬼魂或者中阴(来世今生之间、生死之间的意思)。

径路神大概就是阎罗一样的神,径路刀大概就是鬼魂刀,是可以直通生死的物件。将直通生死的物件定位刀剑,也许正是因为刀剑在军事上关乎胜败存亡的重要作用。此外,匈奴人在作战时间的选择上也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响,例如,匈奴人在作战前要观月的圆缺,如果是满月,则会出兵;而如果是残月,则会收兵。这与他们的日月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强大的匈奴战争机器,曾经震撼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广阔地区,匈奴人也成为唯一一个同时让汉帝国、波斯萨珊帝国和罗马帝国这三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感到惶恐的民族。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们剽悍的游牧民族军事风俗,那正是匈奴人生命力的象征。当四散的末代匈奴人逐渐放弃游牧生活、军事风俗和祖先的追求,渐渐定居在匈牙利、巴克特利亚和华北的农耕区时,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也黯然落幕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