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官员职位(大明王朝1566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2023-02-17 7:16:39 最新体育 zengha

《大明王朝1566》中司礼监在明朝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说到明朝党争中的人物,就绕不开两个权势如日中天的司礼监太监:刘瑾和魏忠贤。甚至一度很多人都在讨论着两人在司礼监谁的权力更大一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两个职位区别和具体权力大小。

《绣春刀》中的魏忠贤,他曾经出任过秉笔太监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中掌管太监的专门机构,下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和提督太监。在这四个下属的职位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

司礼监的正式设立开始于洪武末年太监机构的二十四衙门,司礼监是其中的首席衙门,自然也是权力最大的一个部门。明初废除宰相,之后成立了内阁,内阁大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宰相职权的继承和发展。权力滋生腐败这个道理一直是明朝皇帝心中的一条红线。所以在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为了压制这种局面,有了“票拟”和“批红”两道程序。票拟就是内阁的处理意见,而批红就是皇帝对于内阁意见的审批。随着明朝后期皇帝的怠政行为,批红这个程序就逐渐由太监代替皇帝来执行。而在司礼监中,秉笔太监就是负责批红的,但是一切还没有结束,因为批红是否合格还要经过掌印太监的审核,只有经过掌印太监审核的奏折,才可以盖上公章进入到执行阶段。所以说,能够做到掌印太监这个职位的,可以说是走到了太监这个行业的光辉顶点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明朝太监因为和皇帝亲近,所以很容易取得信任其次,两者谁的权力更大一些还可以从职位人员数量上可以看出。在司礼监中,掌印太监只有一个,而秉笔太监可以有四个甚至八个。这就相当于今天的职场中,管理者总是少数,而执行者总是多数,因为执行重在分工中的合作,而决策重在策略的集中。

所以由此看来,魏忠贤和刘瑾谁的权力更大已经有了结论,但是这只是从职位本身所赋予的权利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来分析。

大明王朝1566官员职位(大明王朝1566官职从大到小排列) 第1张

大明王朝除了锦衣卫还有哪几个部门

六部指:吏、户、礼、工、刑、兵,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往下是郎中;其中:

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户部(相当于今日的财政部),明代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政务,职责多有交叉。户部其属分四部分:一曰总部,掌天下户口、田土、贡赋;二曰度支部,掌考校、赏赐;三曰金部,掌市舶、库藏、茶盐;四曰仓部,掌漕运、军储。

礼部为检查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明朝时礼部下设四司,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宴席)廪饩(粮食)牲牢(牲畜)事务。

工部掌管掌水利工程,兼领航运政务。明朝时分总部、屯部、虞部和水部四属部。总部为工部头司,掌营建之政令与工部庶务;屯部掌天下田垦;虞部掌山川水泽之利;水部掌水利,后朱元璋改为营缮清吏司、虞衡清吏司、都水清吏司和屯田清吏司。

刑部:在明代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

兵部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之政务。

明朝中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内阁: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亲理政务,一度深感疲惫,于是设立四辅制度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七年后被废。之后朱元璋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翰林学士的官职被命为“XX大学士”。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阁机构。

内阁首辅:明朝虽无宰相位,但这个是领宰相职的一个职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内阁次辅:仅次于首辅之位。

东厂提督太监 :东厂是明成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提督是最高的职位(提督相当于前面六部的尚书职,一品)。

在明朝有一个专门有宦官工作的衙门,叫内十二监,包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其中司礼监最为重要,监内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而秉笔太监在宦官极端专权时竟代替皇帝批公文。

司礼监掌印太监: 就是提督太监(太监头),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朝的太监能有这么大权利,可以领提督衔。

司礼监秉笔太监: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可以替皇上批公文等一切有关皇帝的事宜。

总的来说就是这些,对于明朝的太监的权利如此之大,前所未见,所以明朝的太监就可以操纵一切事情,包括军事,经济,官员任免等等。

大明王朝锦衣卫有多少级别

有十个级别:

1、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2、指挥同知二人,从三品;

3、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

4、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5、十四所千户十四人,正五品;

6、副千户,从五品;

7、百户,正六品;

8、试百户,从六品;

9、总旗,正七品;

10、小旗,从七品。

下属有将军、校尉、力士,对外有参某某事、校令,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

扩展资料:

1、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

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洪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

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

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锦衣卫

明朝的官职划分介绍

明朝是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大明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在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明朝的官职划分,希望你喜欢。

明朝的官职划分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师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太子三师为从一品,太子三孤为正二品,以上官员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监察机构,明朝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承宣布政使为明省级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 自然 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正三品官员有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人,通政使司(中央文件收发机关)通政使,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按察使司(省级监察机构)按察使。

从三品官员有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都转运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盐政办事机构)转运使,大仆寺(军马管理机构)卿。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四品以下六品以上还有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

明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佐天子,掌国家政事。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内阁大学士(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正五品皇帝顾问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掌实际上的宰相职权。

六部(明代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

尚书正二品明代六部除户、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

左、右侍郎正三品

各司郎中正五品

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正二品掌监察、执法即前代的“御史台”。

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末年为十五道)正七品掌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总督()

巡抚明之总督、、巡抚,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

翰林院学士正五品掌修史、著作、图书等

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五品

侍读、侍讲正六品

修撰(史官)从六品

编修正七品

检讨从七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掌 教育 行政

司业正六品

五经博士从八品

助教从八品

学正正九品

六科都给事中

(每科一人)正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官之事。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

左、右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从七品

廿四衙门

十二监太监正四品掌皇帝宫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项事务。以宦官掌之。

四司司正正五品

八局大使正五品

承宣布政使司

(地方)左、右布政使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

左、右参政从三品

左、右参议从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

(地方)按察使正三品掌一省刑狱之事与“布政司”及管 军事 之“都指挥使司”合称一省中之“三司”。

副史正四品

佥事正五品

府知府正四品掌府之政明代改路为府,分上、中、下三等。

同知正五品

通判正六品

推官正七品

州知州从五品掌州之政

同知从六品

判官从七品

吏目从九品

县知县正七品掌县之政县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县无丞、簿,则兼领之。

县丞正八品

主簿正九品

典史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都司)

都指挥使正二品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明代在全国设十六个“都司”。

都指挥同知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

(卫)指挥使正三品各“卫”,齐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

指挥同知从三品

指挥佥事正四品

千户所

(所)正千户正五品“所”统于“卫”

明朝司礼监是多大的官职?这一官职有多大的权利呢?

司礼监权力来自皇帝。也来自大明朝所独有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内阁政治和君主专制结合体。在这个独特政治制度里面,是三权分立,皇帝做裁判角色,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衡,形成稳固的权力关系,

《大明王朝1566》里面就真实还原内阁与司礼监这两大中枢的关系。简单说:圣旨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文件,首先须通过内阁拟票,内阁对相关政策进行充分讨论后,在形成政治文件。这个文件成文后,在转送到司礼监批红盖印。批红盖完印后文件才算成立,然后等着皇帝决断即可,不过一般而言,皇帝是不会过多参与整个过程,只做最后的决定。

可以这样说,提案权在内阁,审批权在司礼监,决定权在皇帝,有点像美国的参众两院,一个提案,一个审批,最后汇总做决定。皇帝具有一票否决权。一般情况,司礼监都是直接听皇帝的旨意办事,皇帝会先决定好说批哪些,不批准的皇帝会叫司礼监把奏折退回内阁重新票拟。

这就有个问题,如果皇帝昏庸,或者非常懒惰,那就会有太监擅权情况出现。在这个时候,司礼监就会变成朝政的毒瘤。比如明熹宗朱由校时期,朝政因为皇帝不作为,全部由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决定。弄得天怒人怨。当然这情况并不多见。

看完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其实最主要目的是为他加强中央集权,审批权放司礼监,就相当于放自己手里。因为太监都是自己的家奴。家奴管理审批权。就相当于权力在皇帝手里,归根结底司礼监就是皇权的延伸。最后回答问题:明朝就是君主专制下的内阁政治。司礼监只是皇帝制衡内阁权利的武器而已他的权力来自皇权。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